網上1對1實時視像:8級樂理課程 v2.0
八級樂理 八級樂理課程
和弦的結構類型很多,如果按照組成音的多寡來區分,和弦可以分為三和弦(triads)、七和弦(sevenths)及九和弦(ninths)等。三和弦是由三個音組成,七和弦是由四個音組成,九和弦則由五個音組成。這些和弦又可用音程結構來細分,例如三和弦可以分為大和弦(major chord)、小和弦(minor chord)、增和弦(augmented chord)、八級樂理收費 減和弦(diminished chord)四種形態。
一個音和上三度、五度的音構成的和弦稱為三和弦。如前所述,三和弦可以再分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和減三和弦。
下表為三和弦一覽,和弦名(流行曲)以C為根音作為例子,和弦名(古典音樂)八級樂理 的調式主和弦為T,在此以I為基音作為例子。
古典音樂的和弦記號是和調性(key)互相對應的。羅馬數目字代表和弦的根音(root)在那個調音階裏的位置。例如在C大調音階上,I, ii, iii, IV, V, vi viio相等於流行音樂的C, Dm, Em, F, G, Am, Bdim和弦。而在A小調,i, iio, III, iv, V, VI, viio相等於流行音樂的Am, Bdim, C, Dm, E, F, G#dim。
八級樂理 八級樂理課程
由四個音,八級樂理筆記 按照三度關係疊置的,稱為七和弦。當七和弦中的四個音按三度排列時,最下方三個音的名稱與三和弦相同,分別為「根音」、「三音」、「五音」,而根音上方的七度音,即稱為「七音」。常用的七和弦,可分為五種:屬七和弦/大小七和弦(Dominant 7th/Major minor 7th)、大七和弦(Major 7th)、小七和弦(minor 7th)、半減七和弦(half-diminished 7th)、減七和弦(diminished 7th)。除上述五種常見的七和弦外,還有增七和弦(Augmented Major 7th)、小大七和弦(minor Major 7th)等其他類型的七和弦。
八級樂理班 八級樂理收費
在古典音樂裏,七和弦到底包含哪一些音,是由調性決定的。例如C大調音階包含了C,D,E,F,G,A,B七個音。I7相等於CM7和弦,包含了C,E,G,B四個音,即是由C大三和弦及大七度組成。V7相等於G7和弦,八級樂理有咩用 包含G,B,D,F四個音,即是由G大三和弦及小七度組成。而ii7相等於Dm7和弦,包含了D,F,A,C四個音,即是由D小三和弦及小七度組成。故此在古典音樂裏,不同的和弦加上7字,會產生不同的七和弦。
七和弦皆屬於不協和和弦,因為所有七和弦的音程結構中,都有不協和的七度音程。
由五個音,按照三度音程疊置的和弦,即在三和弦的上方再疊置兩個三度音。根音到九音距離為九度。通常以屬九度(9)、降九度(b9)或升九度(#9)標記。八級樂理試題下載 十一和弦是在三和弦的上方再疊置三個三度音、十三和弦是在三和弦的上方再疊置四個三度音。
六和弦是包含六度音程的和弦。例如C6是指一個C大三和弦,加上一個大六度音程,Cm6是指一個C小三和弦,加上一個大六度音程。除此之外,還有「增六和弦」、「減六和弦」、「拿坡里六和弦」等。
增六和弦有義大利增六和弦(It6)、德國增六和弦(Ger6)、法國增六和弦(Fr6)等三種:
IV)的第一轉位升最高音(根音)、降最低音(三音)而形成;C大調中組成音為A♭、C、F#
從和聲功能上來分析,則是由重屬導三和弦(DDVII 即屬和弦V的導和弦vii°,即F#、A、C)的第一轉位降低三音(A♭)而形成,其功能記號標作♭3DDVII₆或簡寫為DD增6。
由二級七和弦(ii7)的第二轉位升最高音(三音)、降最低音(五音)而形成;C大調中組成音為A♭、C、D、F#
從和聲功能上來分析,則是由重屬七和弦(DD7 即屬和弦V的屬七和弦V⁷,即D、F#、A、C)的第二轉位降低五音(A♭)而形成,其功能記號標作
由四級七和弦(IV7)的第一轉位升最高音(根音)、降最低音(三音)、降七音而形成;C大調中組成音為A♭、C、E♭、F#
從和聲功能上來分析,則是由重屬導七和弦(DDVII₇ 即屬和弦V的導七和弦vii°⁷,即F#、A、C、E♭)的第一轉位降低三音(A♭)而形成,其功能記號標作
這支樂隊的貢獻在於交響樂寫作手法和管弦樂隊演奏風格上的創新,如:以全部寫出的樂隊部分取代通奏低音;以突出主旋律的主調織體取代模仿對位和賦格;演奏的時候特別強調力度的對比,以大量突發的強音,特別在大幅度漸強和漸弱的使用上開創了先河;這些演奏時候的細節處理在之前的器樂作品中是不被重視的,但曼海姆樂派將它發揚了起來,顯示了當時這些音樂家獨特的美學見解。曼海姆學派的法國弦樂技法與捷克音樂的音色和樂曲的飽滿度相結合。鋼琴與前奏、折弦和減弦的突然交替出現,影響了音樂句子的構造,整體形式由於各個位置的旋轉而變得戲劇性。儘管所有的東西都已經出現在其他作曲家的分句中,但揚·瓦茨拉夫·斯塔米茨(Jan Václav Stamic)是第一個將這些元素固定下來,給它們一個堅定的秩序,並始終如一地應用。他將喇叭和單簧管引入管弦樂中,從而實現了音樂的新色彩。通過動態的色調和交替的鍵和節奏,他實現了音樂的非凡可塑性。在當時,曼海姆管弦樂團已經取得了如此大的名氣,以至於家鄉被稱為 “德國人的音樂雅典”。曼海姆學派分為三代音樂人。除了斯塔米奇之外,其他捷克籍的藝術家也很活躍。弗朗茲·克薩韋爾·里赫特(František Xaver Richter)、Antonín Fils、Jiří Čart和奧地利的Ignaz Holzbauer。第二代藝術家主要由斯塔米奇的學生組成,如克里斯蒂安·卡納比希(Christian Cannabich)、Franz Ignaz Beck、Ignaz Fränzl和他的大兒子Karel。第三代包括安東寧·斯塔米茨(Antonín Stamic)和Franz Danzi。曼海姆樂派開創了經典的四個樂章的交響樂結構,並大力促進了主調音樂的發展,另外在對作品中的音樂主題形象的展開與對比以及配器的色彩性上也作出了不少的嘗試。
與曼海姆樂派同時代的還有奧地利的第一次維也納樂派。為二級的第一轉位,大調降根、降五音。小調降根音。功能 八級樂理書 屬於下屬和弦(IV),進行至屬和弦(V)解決
從和聲功能上來分析,則是由帶有小下屬功能的二級和弦(sII 即ii°)的第一轉位降低根音而形成,其功能記號標作
掛留和弦(suspended chord)最常見的做法是將音階上的第4音來取代原本的3音,使之距根音為純4度所形成的和弦(sus4 chord),因其3音被取代,沒有大和弦與小和弦的聲響,因此和弦聽起來較為中性。掛留和弦會帶來緊張的感覺,古典樂理作用是增加音樂的張力(tension),所以在和弦的彈奏上,需要再解決(release)到原本的和弦;但爵士樂理就可不解決。
八級樂理 八級樂理課程 八級樂理班 八級樂理收費
和聲學是關於和弦構造和進行的音樂理論學科[1],對於理解音樂構成及其自然邏輯意義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音響(sound)的範疇裏,廣義的和聲可以是指任何由超過一個頻率所組合而成的聲音。但在西方音樂裏面,和聲也常常用來描述不同和弦(chord)的配搭手法,而和弦則通常較為狹義地描述同一時間演奏兩個或以上不同音高,但這兩個詞語在許多時候可以通用。
和聲和旋律(melody)的分別是,旋律是指在不同的時間演奏不同的音高。和聲學通常是 八級樂理演藝 研究如何在同一時間演奏不同的音高而獲得協和或不協和的效果,而對位法則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時間結合兩個不同的旋律。在音樂史上不同的時期對和聲學以及對位法都有不同的理解,對於何謂協和或者不協和的看法,隨著時代不斷改變。
八級樂理班 八級樂理收費
目前,在對功能和聲(即共曉時期所使用的和聲)做分析時,世界上主要流傳著有三種和聲分析法,按照理論提出的順序,他們分別是維也納音樂理論派的羅馬數字分析法、德國音樂理論派的里曼主義和聲功能分析法、和將二者合二為一的斯波索賓和聲功能分析法。
下表列舉了自然大調中的自然音三和弦在三種分析法中的標記
以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為首的英語國家,主要使用維也納音樂理論派的羅馬數字分析法。 以德國為首的大部分歐洲大陸國家主要使用德國音樂理論派的里曼主義和聲功能分析法。 俄羅斯、比利時、中國等國使用斯波索賓和聲功能分析法。
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西方作曲技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小調體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 讀八級樂理 際網路檔案館)以及調性開始逐漸瓦解,
傳統的音樂理論和聲分析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音樂作品技法和風格解讀的需求,特別是對無調性音樂的分析和解讀。因此,許多新的和聲分析法開始逐漸湧現出來。其中包括申克的圖表式分析法、阿倫·福特的音級集合分析理論、新里曼主義理論、負和聲理論、八級樂理收費 和聲相對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十二音技法等。
交響曲(Symphony)是古典音樂的樂曲型式,是包含多個樂章的大型管弦樂曲,一般是為管弦樂團創作,樂團的演奏樂器有弦樂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及打擊樂器,編制在30至100人之間。交響曲多半會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通常是奏鳴曲式。交響曲會有包括所有樂器的大譜表。而各樂器演奏家會有隻對應各自樂器的樂譜。有些交響曲會包括人聲(例如貝多芬的第9號交響曲)。
八級樂埋 八級樂理課程
級樂理班 八級樂理收費
八級樂埋
八級樂理收費
在希臘後期及中古時期,συμφωνία這個詞是用在協和,和表示不協和的διαφωνία (diaphōnia相反[2]。在中世紀以後,拉丁文的symphonia用來指各種樂器,特別是可以同時發出多種聲音的樂器[2]。聖依西多祿是第一個用symphonia作為二面鼓名稱的人,約在1155年至1377年時,法文的symphonie是指手搖琴。在中古時期末的英國,symphony可以用在這二種意思,而在16世紀時,這個詞等於appalachian dulcimer。在德語中,從16世紀末到18世紀之間,Symphonie是斯平納琴及維吉那琴的通用名稱[3]。
16至17世紀,交響曲用來稱呼歌劇和清唱劇中的序曲和間奏曲,這時聲樂已經排除在了交響曲的概念以外,「交響曲」從此成為純粹的器樂曲。
18世紀初,序曲和間奏曲開始脫離歌劇,並開始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對交響曲的發展起重要的作用,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亞歷山大·史卡拉第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風格)的三段體式,給後來的交響曲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曼海姆樂派在序曲的創作中開創主調音樂的手法,提高樂器的表現能力和聲歌手樂的戲劇性,並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板的終曲,就形成了4樂章器樂套曲的雛形。
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把維也納古典樂派發展到了巔峰的狀態,也使得交響曲進入黃金時期。
交響曲的英文symphony是來自希臘語的συμφωνία(symphonia),意思是「和諧或一致的聲音」、「人聲或是聲樂的合奏」,此希臘語是源自σύμφωνος (symphōnos),意思是「和諧」[1]。這個詞一度用來指不同的概念,後來才變成特定音樂形態的現在用法。